《歷代紀事本末合編》(16开精装 全60册)

书号:9787552806977

定价:48500

出版社:天津古籍出版社

作者:漆子扬(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、教授)

开本:16开

装帧:精装

出版年月:2018.07

CIP分类号:K295.23

内容简介:纪事本末体和编年体、纪传体同为我国古代史书编纂的重要体例。一般认为,纪事本末体发轫于南宋,袁枢所编《通鉴纪事本末》一书明确将“纪事本末”作为标题,因此,后人多将此书视为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开山之作。《通鉴纪事本末》的编纂完成,标志纪事本末这一史学编纂体裁在事实上的出现。与袁枢《通鉴纪事本末》几乎同时,另有两部纪事本末体史书,分别是章冲的《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》和杨仲良的《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》。杨仲良的《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》在取材上相较袁氏之书有了突破,杨氏在李焘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的基础上兼采多种史籍,并对部分史事进行考订,以纠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之舛误,以补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之缺漏。这表明纪事本末这一体裁在当时已有了发展。到了明代,纪事本末体逐渐被史家接受。尽管定稿于清乾隆初年的《明史》中还未单独开设“纪事本末”类目,但《明史•艺文志》中录有多部纪事本末体著作。这说明明代史家们已将纪事本末体当作一种常见体例,在编纂史书时能自觉地运用。明人陈邦瞻所编《宋史纪事本末》《元史纪事本末》,大大地推动了纪事本末体的发展。陈邦瞻以《宋史》《辽史》《金史》为主,兼采其他史书,取材范围之广,远超《通鉴纪事本末》。陈氏之书,开纪事本末体史书述典制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方面的先河。另外,在史论方面,不同于袁枢在《通鉴纪事本末》中只引司马光之言的做法,陈邦瞻既引录部分史家之论,又自己作论。可以说,陈邦瞻编纂的这两部纪事本末体史书,促进了纪事本末体的成熟。纪事本末体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,不同于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史书编纂体裁,在中国古代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。清代章学诚对纪事本末体评价极高,他说:“按本末之为体也,因事命篇,不为常格;非深知古今大体、天下经纶,不能网罗隐括,无遗无滥。文省于纪传,事豁于编年,决断去取,体圆用神,斯真《尚书》之遗也。”而梁启超则说:“纪事本末体,于吾侪之理想之新史最相近,抑亦旧史界进化之极轨也。”他认为纪事本末体是通往新史学的进路。这说明纪事本末体既得传统史学之精髓,是传统史学发展的必然走向,又能开新史学之门户,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。此次影印本《历代纪事本末合编》收录了《左传分国纪事本末》《左传纪事本末》《通鉴纪事本末前编》《通鉴纪事本末》《宋史纪事本末》《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》《辽史纪事本末》《西夏纪事本末》《金史纪事本末》《元史纪事本末》《明史纪事本末》《明史纪事本末补编》《明史纪事本末补遗》《三藩纪事本末》《清史纪事本末》《蜀汉纪事本末》《西陲纪事本末》等十七种纪事本末体史书。所选史书中既包括《通鉴纪事本末》《宋史纪事本末》《元史纪事本末》《明史纪事本末》等具有重要史学史意义的纪事本末体史书,也包括《三藩纪事本末》《西陲纪事本末》等易被人忽略但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纪事本末体史书。所选底本以元、明、清时期的刻本、钞本为主。其中,《左传分国纪事本末》取明崇祯十一年刻本,《左传纪事本末》取清光绪十四年《汇刊纪事本末七种》本,《通鉴纪事本末前编》取清同治十二年江西书局刻本,《通鉴纪事本末》《宋史纪事本末》皆取明万历刻本,《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》取《宛委别藏》丛书本,《辽史纪事本末》《金史纪事本末》皆取清光绪癸卯李栘鄂楼雕本,《西夏纪事本末》取清光绪乙酉金陵刻本,《元史纪事本末》取明刊本,《明史纪事本末》取清顺治十五年筑益堂本,《明史纪事本末补遗》取大兴傅氏长恩阁钞本,《明史纪事本末补编》取《涵芬楼秘籍》本,《三藩纪事本末》取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,《清史纪事本末》取进步书局本,《蜀汉纪事本末》取元至正十一年建宁路建安书院刻本,《西陲纪事本末》取清乾隆钞本。本套合编所收史书之记述内容上至上古,下至清末,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全景式展现,研究者可以其为史料,普通读者亦可通过本套合编了解中国历史。


相关推荐